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首輪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大考”前兩批督查結果新鮮出爐,目前,第三批督查結果尚在分析匯總中。
根據生態環境部最新通報,第一批、第二批督查組共對19個省46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739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經督查判定57個水體未消除黑臭,占督查總數7.7%。新發現18個城市的255個未向國家上報的黑臭水體。
這些新發現黑臭水體中,廣州最多,達102個;深圳80個;兩市新發現黑臭水體占新發現總數的71.4%。
其余16城分別為:無錫18個,揚州14個,東莞12個,上海11個,貴陽4個,南昌3個,蕪湖2個,北京、天津、太原、福州、成都、昆明、南京、武漢、隨州各1個。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深圳等城市雖未向國家上報上述全部黑臭水體,但已制定整治方案、開展整治并向社會公開。督查期間,地方政府主動將未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名單提交督查組,經督查組核查確認納入國家黑臭水體清單。
21城未達到治理目標、占比46%
根據國務院2015年4月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2017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不低于90%),其他城市按本省分配消除比例進行評估。
今年5月上旬至7月初,生態環境部聯合住建部組織32個督查組,分三批次對全國30個省(區、市)70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截至目前,已結束現場督查階段全部工作,形成了督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通報函和問題清單。
生態環境部此次通報顯示,第一批、第二批被督查的46個城市中,有25城達到治理目標,21城未達到治理目標。
其中,已達到治理目標的25城分別是:第一批合肥、三亞、桂林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為100%,長沙95.8%、海口95.2%、南京94.1%、安慶60%、郴州55.6%;第二批重慶、杭州、金華、臺州、莆田、廈門、吉安、遂寧、六盤水等9城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均為100%,天津96.2%、福州93.2%、成都92.9%、北京91.4%、保定75%、玉溪50%、昭通33.3%,寧波無黑臭水體。
此外,在未達到治理目標的21城中,第一批東莞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最低,僅9.1%,其次是廣州市24.8%;深圳市33.6%、揚州市37.1%、隨州市37.5%、無錫市44.4%;另外還有十堰市消除比例為86.1%、武漢市85%、上海市83.6%、南寧市71.1%、岳陽市59.4%、蕪湖市57.5%。
第二批未達到治理目標9城中,貴陽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為0,安順23%、自貢25%;太原88.9%、石家莊80%、贛州80%、呂梁50%、南昌50%、昆明50%。
23.8%水體控源截污不到位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對經濟觀察網說,前兩批督查發現的主要問題首先是一些地方還沒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對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不夠認真和重視,存在“走過場”、弄虛作假等現象,甚至還存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較突出、黑臭水體治理治標不治本、治理成效不穩定等問題。
“有些城市控源截污不到位,督查發現這方面問題共5大類339個,涉及176個水體(占上報已完成整治水體總數的23.8%)。”他進一步指出,主要體現在存在非法排污口、城鎮污水管網不配套、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截流的污水未經處理異地排放、雨污合流等方面;甚至部分企業超排、偷排,建成區外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等。
張波對經濟觀察網表示:“治理黑臭水體問題重在把污染截住,總歸是要先控源截污,把原來的欠賬先補上。最起碼不能再形成新的污染。”
天津市靜海區水務局局長張德帥對經濟觀察網坦言:“我們現在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將黑臭水體治理成果保護好,但由于生態環境仍很脆弱,尤其是歷史欠賬太多,所以并非一時間就能徹底改善。”
他認為,只有真正建立健全良好的河渠保護長效機制,堅持日常養管結合,才能把來之不易的整治成果保存下去。
另外,前兩批督查發現的問題還包括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措施未有效落實、內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決等。
據張波介紹,現場督查發現50個黑臭水體(占上報已完成水體總數的6.8%)河面存在大面積漂浮物,109個黑臭水體(占上報已完成水體總數的14.7%)河岸存在大量隨意堆放的垃圾,部分垃圾堆放點管理較差,垃圾無人清理,垃圾滲濾液隨雨水進入河道污染水體。
“有25個城市存在內源污染治理問題,有的重污染底泥未得到有效清除,完成整治的河道仍然存在大面積翻泥現象;有的清理出的底泥隨意堆放,未進行規范化處理處置,極易造成二次污染。”他說。
生態環境部還在通報中稱,下一步將印發通報函,將督查發現的問題清單移交地方政府,要求限期整改并向社會公開,實行“拉條掛賬,逐個銷號”方式管理。還將對交辦地方的問題整改情況進行核查,并根據核查情況開展約談和專項督察。